2019年4月18日-5月18日,“梦·创未来”云堡未来市公共艺术展揭开神秘的面纱。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1组艺术家,掀起了上海2019春季第一波艺术先锋新浪潮。我们对每一位艺术家进行了专访,希望我们对他们的作品不会只停留在观看和互动上,有时候,我们需要与艺术家站在一起,共同直视人心,仰望星空。
01
让艺术带上一点烟火气
让生活带上一点艺术感
尽管距离采访结束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这段采访经历依旧令我们记忆犹新。众多艺术家围聚在一块谈论着自己的作品,阐述着各自的艺术观点,而在采访中,我们的大脑始终保持着高速运转。当我们游走艺术家们不同的艺术世界中,也在经历着对于艺术认知不断被打破又被重组的过程。贪生艺术季的艺术家们非常活跃,他们关心生活,关心社会,注重自然的感知,他们从在地文化中寻找灵感,结合在地自然环境及人文资源,以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去展现他们眼中人与大自然的故事。贪生艺术季,所谓贪生,即贪婪生活,生猛且快活。此次作为云堡未来市国际公共艺术展中的特别单元,艺术家们用各自的作品告诉了我们他们的艺术态度:让艺术带上一点烟火气,让生活带上一点艺术感。
02
贪生艺术季专访
俄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在法国居留的四年期间,对“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的生活方式有了深刻体悟,自2007年起成为海内外一线杂志艺术文化栏目的特约撰稿人并主持过《Alla会客室》文化专栏,同时介入上海外滩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的讲座口译、德国艺术出版社艺术书籍的翻译及各类艺术项目的管理等,目前转入艺术创作及策展领域。
当艺术邂逅梦想与未来
Q:您觉得艺术与未来是什么样的关系?艺术应不应该关心未来?
A:艺术应该关心未来,并且我希望艺术能够在未来越来越好。就好比我目前主要负责的“贪生艺术季”,也是此次的参展作品。贪生即“贪婪生活,生猛而快活”,其实这个主题我觉得就很符合未来这个关键词。我曾经在法国居住过四年,和法国相比,国内目前还没有养成周末去美术馆和画廊的生活习惯。“贪生艺术季”目前进行了两次展出,在不同的地点,参加的艺术家们会提前一个月的时间去感受周边的环境和氛围,我希望艺术的未来是能够让更多的人受到启发,去感受去创造,每个人其实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可以去表达。
Q:绝大多数艺术家都是梦想家,您怎么看待艺术与梦想家的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A:其实我也是个梦想家。但是我觉得艺术与梦想家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艺术与你的执行力有关。这样的看法或许和我的人生经历有关,因为我从来不是一个对人生有安排有计划的人,比较随心随性,我觉得艺术这件事情最重要的,就是你愿意去实现你脑海中的想法,你愿意去创造一件作品,因为你一旦完成了一件作品,那么这件作品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价值。而这样的价值会鼓舞推动你接下来更好的往前行进,不要去考虑太多,你只要先动手尝试。
参展作品
《中得心源》/综合材料
作品《中得心源》是张啊啦在江苏省昆山市锦溪古镇计家墩理想村时的创作。在乡村风俗中,人们燃烧用锡箔纸叠成的金元宝祭祀祖先。锡箔纸一面金光闪闪,显得很高大上,而另一面则暗淡而粗糙,非常廉价的样子,张啊啦借此用锡箔纸做成了一组共计两幅的作品,从中试图去探讨事物之间的两面性和矛盾性。
生于上海,毕业于同济大学工业设计系,现为自由摄影师,平面设计师,曾任《旅行者》文化传媒视觉总监,摄影作品曾经多次参加国内摄影展。
当艺术邂逅梦想与未来
Q:能否谈谈此次您带来的参展作品?
A:我的作品是《竹之幻》,其实当时我是在乡村无意中发现了这片竹林,竹子对于当地村民的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且息息相关的,你可以看到很多竹子做的手工艺品,你也可以看到用竹子搭建的建筑,所以我的摄影作品的主体是竹林,也希望是表达乡村的这样一种特色和感觉。尤其是在拍摄的时候,已经接近黄昏,你会一点点感受到光线的变化,非常梦幻的视觉效果。
Q:您是如何看待未来的?您的作品是否会涉及到这一主题?
A:我觉得未来没办法去预测,我更关注的可能是当下。包括我之前在拍的一些系列作品都更多的是去描述身边发生的一些事。
参展作品
《竹之幻》/摄影
竹林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一个诗意的地方。古时候竹林七贤在竹林中吟诗作赋,而另一方面竹林在夜晚也会给人一种灵异的感觉。这组作品旨在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通过静态的照片来呈现灯光效果,让人在竹林的夜色中找到奇幻的意象,甚至是精灵的意念,带有一点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作品曾被纳入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创想周,曾受邀参加国内多个多媒体艺术展。现居上海。
当艺术邂逅梦想与未来
Q:能否谈谈您的作品《春雷》?
A:我个人比较喜欢中国文化中的节气,“春雷”代表了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寓意生机勃勃!我还利用LED灯条装饰被玻璃围绕在中间的树,LED灯条变换亮度,模拟缓慢的心跳节奏,当有人接近时,树上的LED灯会发生颜色变化,同时触发闪电及雷声。随着光线的闪动,在镜面中时而看见玻璃外的景观,时而看见自己在镜中的投影,制造出光怪陆离的超现实幻境。这个作品也融入来自美剧《宇宙无垠》的灵感,一方面好似人与自然的对话,而另一方面也希望唤醒人们敬畏自然,保护地球生态的意识。
Q:您如何看待未来?对于您今后作品的趋势您是如何定义的?
A:刚才我讲到《春雷》的灵感来自于美剧《宇宙无垠》,科幻片本身讲的就是未来的世界,如果说到我创作的未来方向的话,我觉得可能会加入很多科技的元素,但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内心还是要拥有一份净土,热爱自然,感受生活。
参展作品
《春雷》/新媒体互动声光装置
这是一个互动声光装置,在原有空间的基础上,搭建灯光声音交互装置,模拟“九天清跸响春雷”的自然意境。
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参与并策划了一系列的公共空间的互动艺术创作项目,曾在挪威、丹麦、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进行公共空间艺术创作。2016年和2018年两度受丹麦赫尔辛约艺术节邀请前往驻留创作,2018年参加了欧洲最大的涂鸦艺术节——英国布里斯托Upfest-The Urban Paint Festival。同年,还参加了哥本哈根的Meeting of Styles Copenhagen艺术节,策划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和上海南京东路街道的公共空间“慧画无限”的街区涂鸦互动活动。
当艺术邂逅梦想与未来
Q:您如何看待您此次参展作品《宇宙人》?
A:其实我的整个创作就是涂鸦的形式比较多。最初的形象来源就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就像是我描绘的宇宙人一样,在太空中自由自在。我觉得这种感觉其实跟艺术创作是很接近的,因为艺术创作最终想要达到的状态就是自由,与此同时,宇宙人在太空中也是孤独的,而艺术创作本身也是孤独的。
Q:对于未来,您是如何看待的?
A:我觉得对于未来,我是一个乐观的人。任何的创作,其实都是对于生活的赞美,不管是直接的也好还是间接的也好。未来一定意义上就是未知,对每个人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其实关于未来的作品,我没有办法预测,因为很多时候,你的创作更多的是生活在助推着你前进行走,我觉得这点很好,会让人有期待,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参展作品
《宇宙人》/绘画
作品《宇宙人》的主角太空人是艺术家心中的另一个自己,是他游走于地球各个角落进行街头创作的主角。“我曾经以为自己是个太空人,我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发现,我只是一名星球之间的寂寞舞者。”在采访中,施政这样说道。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景观装置系,创作媒介涵盖插画、墙绘、装置、空间营造、结合手工元素的综合材料艺术等。2015年9月,作为艺术家导师,指导来自全国9所大学的98位在校大学生,经历18天160小时,创作完成“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长丙烯画《画梦》”。此外,作为跨界艺术家,曾先后与街头潮牌Mishka、Vans、国际品牌邓禄普等有过深入合作。现居上海。
当艺术邂逅梦想与未来
Q:您的系列拼贴画中,有很多当地人的身影,这其中有什么含义吗?
A:我此次的参展作品系列拼贴画《理想主义者》,展现了村庄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有人就有故事,对我而言,人是最有意思的,也应该是最有温度的。在计家墩驻场的三周时间内,我从个人视角出发,从邂逅的人中抽取出我感兴趣的十余位作为创作对象,以采访的形式加深接触交流,随后根据我对他们的理解,创作了这一组人物系列拼贴画。
Q:您是如何定义自己的作品的?未来对于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A:其实我的作品风格比较偏向科幻,因为我本人对于一些科幻题材的电影和故事都很感兴趣,所以对于未来,我一直都积极的想要去探索和挖掘,想要构造一个自己想象的未来世界。后续我会跟一个音乐组合合作,以音乐和艺术相结合的全新模式探索我们未知的一些东西。总而言之,未来的定义就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发生,需要我们去等待和追寻。
参展作品
《理想主义者》/系列电子拼贴画
系列拼贴画《理想主义者》围绕中心人物形象,通过多角度瞬间画面的集合,以打乱时间顺序来制造故事的重构,营建空间意识的错觉,凸显视觉立体感的同时,各元素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让每个人物都充满神秘不明的气息和耐人寻味的趣致。一个村庄的理想,也就是一群人的理想,这里,每个人都在上演着专属于自己的人生电影。
视觉艺术家,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良亮人的艺术创作由早期的实验动画转向当代剪纸,如今延伸至公共环境艺术领域(其中包含即兴表演、灯光雕塑、园艺等)。她的作品主题经常与宗教里的符号、咒语以及人的潜意识相关。
当艺术邂逅梦想与未来
Q:您的作品会将当地的气候、地理、民俗、人情作为创作元素,呈现到作品中吗?
A:对的,我的作品其实会根据在地的环境去改变和调试,而且如果我的作品由园子里转移到像云堡未来市这种工业风格比较强烈的场所的时候,我觉得我的作品《游园惊梦》可能也会酌情的偏向于工业的风格。从材质到物质到解读,都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
Q:您的作品理念是什么?背后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A: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是在昆山市南部计家墩,我那次的创作空间恰好在村子的一处园子里,诸多巧合因素使我想把这处园子作为创作底色,在其上呈现人与人、与自然物候、与天然生机的深情映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人除了可以深情于人、于物,更可以深情于志趣理想。情之尽头是自我的脱胎换骨,是洗尽铅华后过去与未来的同时发生。
参展作品
《游园惊梦》/装置
《游园惊梦》出自昆曲《牡丹亭》。这是一个关于爱、死亡、彼此错过、又轮回复生的故事。作品借助《牡丹亭》的寓意,表达了艺术家对当今社会和生活、对本质追求的思考。
摄影师、译者,并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担任外聘摄影课程教师。在上海持续拍摄个人项目,作品关注年龄、文化遗产与记忆。
当艺术邂逅梦想与未来
Q:您能否谈谈此次的参展作品《想象的遗址》?
A:我此次带来的是摄影作品《想象的遗址》,这其实也是之前延续过来的主题,我之前就一直在关注文化遗产的这样一个概念,也一直在做不一样的尝试。2018年年初,我在终南山做了一个驻地,那里的自然风景很美好很梦幻,会让人想起神话里面的一些描绘,包括我在莫干山拍摄的时候,我也觉得那里的生活很舒适,但是也有个遗憾的地方是:莫干山其实相对于其他乡村,已经是个比较成熟的旅游景点了,可能失去了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我只能避开游客,试图去构建追忆莫干山过去的一些自然人文风景。
Q:您如何看待未来?
A:我对于未来比较矛盾,因为我觉得到最后,可能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都将会消失。我了解到,文化档案的数字化可能会让很多细节保留下来,让文化遗产不受时间侵蚀,但是我觉得,可能正因为有消失的危险,才会如此有价值,我们才会去珍视。但是,现在把这些东西很“简单”的去复原了出来,哪怕它经历了损毁,其实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它就没有价值了。
作品
《想象的遗址》/摄影
这一作品是向英国学者及作家托尔金教授的致敬,亦是一份礼物,献给所有成年后依然相信神话的人们。我们总是忍不住想象世界在历史记录之前的样子,对于成年后依然能欣赏神话之精妙的人来说,拥有精灵和龙的世界无疑比阿米巴原虫更具吸引力。
来自美国芝加哥,自称为“创作八爪鱼”,创作的触角涉及视觉、音乐、写作、时尚、表演、策展等多个领域。2008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主题曲《Season of Change》的创作者与演绎者,曾与Steve Wonder、Aretha Franklin、Natalie Cole,、Brian McKnight等美国灵魂乐传奇歌手们同台合作。自2010年定居上海起,利用路边、拆迁现场、工地等收集来的废弃材料共创作了《王座》、《蓝窗与玻璃》、《决心绽放》、《门》等八个系列作品,每件作品都配有诗歌、音乐或表演,推崇观者对作品的五感体验。组有乐队The Storm Riders,风格“折衷于摇滚与灵魂乐之间”,时常登台演出。
当艺术邂逅梦想与未来
Q:您此次参展作品《王座》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A:对于我来说,宝座的意义更多的可能是服务和责任。我觉得我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实物和文字等等,这些都是我叙事的部分,我的艺术创作的根本就是在这些艺术表现手法中找到其中它们共同的一个连接点。
Q: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未来,您觉得是什么呢?
A:我认为艺术可以让未来变得更好。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未来的话,我觉得是“hopeful”(有希望的),因为我个人感觉是,作为一名艺术家应该要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一种力量,因此就需要自身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参展作品
《王座》/装置
整个《王座》系列装置都是运用了现有的材料,这些材料可能在此之前有别的主人和故事,但是在艺术家的手中进行了新的融合,艺术家试图通过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找到艺术手法中的平衡。
15岁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比利时编舞家希迪•拉比•彻卡欧的表演而受到震撼,立志成为舞者。经过长年的专业训练,成为当代舞蹈的表演者、编舞者兼传授者,先后在莫斯科、上海等地从事舞蹈教学及先锋舞蹈的实验与探索。创立了DANCEGRITY,曾在上海ART021、杭州国际舞蹈节、俄罗斯最大的大地艺术节Archstoyanie festival、莫斯科当代艺术双年展等艺术场合献演。现居上海。
当艺术邂逅梦想与未来
Q:您此次的行为表演《植根》表现了怎样的一个理念和状态?
A:我模拟了一个红薯在路边摊烧烤桶里的一个状态,我把整个人包在了一个锡纸里面,想要去展示一个自然的状态。
Q:怎么会想到以这样的艺术形式去表现您心目中的自然?
A:当我看到贪生艺术季在计家墩《一个村庄的理想》的主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我以前在地铁口经常光顾的烤红薯摊,那些劳碌的外乡人背井离乡来到上海,一定也是怀着他们的理想而来的.....对我这一代人来说,烤红薯让我想到了乡村,想到了童年。
作品
植根/行为表演
回归感知,想象你正在向下生长,向着你的本源,向着你的根基。那一部分是你所在的锚点,给你守护,使你完整。感受它,它正是给你最深需求以滋养的不竭之源。“植根”是一场超越电子设备之上的表演,旨在唤醒观者的感官与感性。
04
关于我们的诞生
2019年初,专业策展人苏冰遇到了艺术百代跨界艺术平台艺术总监刘子惠,他们认为,未经雕琢的云堡未来市为公共艺术的导入性和对话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办一场高规格的公共艺术展吧!合作意向很快得到了云堡未来市的认同。作为一个即将破壳而出的地标性文创园区,公共艺术本身也将会是园区的一部分。经过4个多月的筹备,2019年4月18日,“梦·创未来”2019云堡未来市公共艺术展盛大开幕,艺术展上近100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行为、新媒体、影像、肢体剧场、现场即兴等多元艺术形式,呈现了当代艺术的群像。
[展览时间]
2019年4月18日~5月18日
10:00AM~5:00PM
[展览地址]
上海市松江区洞泾镇王家厍路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