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切换
首页
园区动态
园区活动

艺术界骨灰级饭圈达人:追星,我也是认真的......

2020-05-15

无论是去年的《以团之名》和《明日之子》,还是今年的《创造营2020》和《青春有你2》,都成功的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视狂潮,一时之间,我们的周围似乎到处都是Pick小哥哥和小姐姐的追星一族。

坦白讲,追星这件小事,在我们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甚至在艺术圈还更加疯狂。你是否知道你喜欢的艺术家的爱豆是谁?你又是否知道他是怎样花式追星的呢?小编今天就挑选了几位代表性饭圈选手,看一看艺术家们的追星秘笈究竟有何不同。


追星初级版——深情仰慕派

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只要是你一切都值得

迷弟代表:齐白石 偶像:徐渭
如果要票选现代人知道的中国著名画家的话,齐白石应该名列前茅。绘画界的泰斗人物,知名度那可是相当高。不过说起他的偶像,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的爱豆一生贫穷悲苦,几度难以过活。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居然靠才华征服了齐白石,他就是“徐渭”。

徐渭

徐渭的人生经历,实足悲催,命运似乎在他眼前遮住了帘,并且从未记得掀开。曾有人这样概括徐渭的一生:百日丧父,九岁为文,二十成名,四段婚姻,七年牢狱,八次落榜,九回自杀。倘若换成寻常人等,早就郁郁寡欢,自暴自弃,然而徐渭不但没被命运击垮,居然还成了艺术圈的全才。

徐渭,《杂花图卷》,南京博物馆
就是这样一个坚韧不拔的励志型选手,着实把齐白石迷得不要不要的。作为资深铁杆粉丝,他曾经公开表示:“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翻译成现代话就是:我要给你生猴子!


追星中级版——壕气氪金派

我精心收集你的所有,不曾疲惫永不厌倦

迷弟代表:徐悲鸿 偶像:任伯年
提起徐悲鸿,想必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以及他的众多成就——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被誉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国际评论称誉他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徐悲鸿《愚公移山》徐悲鸿纪念馆藏

然而徐悲鸿的艺术人生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有一个人对他影响至深,那就是他一生的偶像——任伯年。徐悲鸿的追星旅程非常硬核,坚持要去自己偶像曾经去过的地方,比如任伯年28岁在上海卖画,徐悲鸿也特意去上海卖画讨生活。与此同时,他的追星也是下足了血本,即使是在最穷的时候,他也要卖掉自己的家当去买偶像的画。


徐悲鸿笔下的任伯年

尽管这样,徐悲鸿依然觉得远远不够,由于任伯年去世时徐悲鸿才一岁,自己根本没有办法亲眼目睹偶像的真正模样,所以徐悲鸿当年搜集了很多任伯年的照片,然后用自己的画笔刻画出了任伯年的肖像,这份爱意,足可见程度之深。


追星高级版——致敬作品派

确认过眼神,是我想要画的人

迷弟代表:拉斐尔·圣齐奥 偶像:达·芬奇
文艺复兴有三杰,我们常认为最受欢迎的不是达芬奇就是米开朗基罗。其实不然,小编斗胆发言——这其中年龄最小、颜值最高、安静优雅的美男子拉斐尔也一定要拥有姓名!那么这位精神小伙追星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拉斐尔·圣齐奥


这就要把时间回溯到拉斐尔21岁的时候,那时候的拉斐尔还没成名,一个人只身来到佛罗伦萨学习绘画,在这里他遇到了达·芬奇,并且一下子就成为了达·芬奇的“迷弟”,而达·芬奇对这个晚辈也几乎倾囊相授,毫不吝惜自己的学识,甚至在创作《蒙娜丽莎》时,也让拉斐尔在旁边观摩。1508年,年仅26岁的拉斐尔获得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邀请,为教皇在梵蒂冈的私人图书馆绘制壁画。一副《雅典学院》,由此应运而生。

《雅典学院》

《雅典学院》中的柏拉图(左边人物),脸的原型为达·芬奇

在这幅壁画里,拉斐尔致敬了他心目中的偶像达·芬奇。柏拉图用了达芬奇的脸,把他当作千古至今的大师和众多古希腊古罗马的明星画在一起,以此来突显他的地位。这样的一片赤诚,怕是“真爱”无疑了。


追星VIP版——创造成长派

我可以跟在你身后,像影子追着光梦游

迷弟代表:萨尔瓦多·达利 & 巴伯罗·毕加索

偶像:巴伯罗·毕加索 & 委拉斯凯兹

追星的最高境界不是认识偶像,而是被偶像当作了偶像。

萨尔瓦多·达利年轻时肖像照

年轻时的达利沉迷于偶像毕加索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在多次拒绝学习学院派表达后被学校开除。然而这并未打消达利创作的积极性,相反,达利在第一时间就选择前往巴黎拜访毕加索。面对这位“疯狂”而可爱的粉丝,毕加索极为欣赏,二人最终成为忘年之交。

萨尔瓦多·达利《毕加索画像》

不过说起达利的这位偶像——毕加索,他本人对于追星这事也极度沉迷,用如今的饭圈用语去形容,毕加索就是个反复爬墙的“博爱党”——他在晚年时特别热衷于临摹和解构古典大师的作品。据说他在卢浮宫临摹过15遍德拉克罗瓦的名作《阿尔及尔的女人》,安格尔的《仕女》、马奈的《草地野餐》也临摹过很多遍。而委拉斯凯兹的名作《宫娥》,更是被毕加索临摹了58遍!

毕加索58张临摹图其中的4

这两位追星狂魔一边沉迷于为自己的偶像打call,一边又互相探讨画作,精进画功,两人甚至还经常为对方创作肖像画,成为了彼此创作路上的挚友和导师。

巴伯罗·毕加索

《The Remains of Minotaur in a harlequin costume》

萨尔瓦多·达利

《Figures lying on the sand》

很多人印象里的艺术家大多都是个性偏执,沉迷于创作,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其实艺术家也有自己喜欢的偶像和追求的目标,莎士比亚曾说:“不要盲目崇拜别人,而忽略了自己的美。”爱豆的意义,大概就是在不断追逐的同时,让你发现更优秀的自己吧。





云堡未来市

体验式艺术文创生活地标


一个文创园区,一种艺术生活

乐活·文创·社交 

365天,艺术永不眠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母亲节:艺术家的花式告白,第一个就翻车了!
下一篇:为什么那些“不务正业”的人,后来都成功了?
合作单位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影视创作基地 上海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纪录片人才孵化基地 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平台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大学生影视实训基地
ICP备案号:沪ICP备2023023141号-1